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,位于四川省绵阳市,200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&谤诲辩耻辞;,201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&谤诲辩耻辞;。乘车路线主要为:公共交通;也可以自驾导航直接到校。
一、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详细地址
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78号
二、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乘车路线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附近的公交站:东街、富乐大桥、警钟街、富乐大桥、顺河街、红星街、亨利集团、顺河街、顺河街、市中心医院、红星街南段、绵阳万江眼科医院、南河东街、南街口、南河路中段、青年广场。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附近的公交车:12路、17路、21路、26路、29路、44路、46路、50路、51路、54路、59路、603路、69路、71路、801路、22路、32路、42路、72路、53路、8路、16路、56路、75路、36路、55路、5路、66路、1路、28路、4路、58路、6路、74路、68路等。
叁、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介绍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系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直属公办学校,200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&谤诲辩耻辞;,201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&谤诲辩耻辞;。学校现占地31658平方米,建筑面积41179平方成,固定资产2.13亿元。现有教学班75个,在校学生近5000人。现有在职教职工273人,其中,特级教师4人,高级教师85人,中级教师123人。
学校以&辩耻辞迟;面向未来、和美育人&辩耻辞迟;为办学理念,秉承传承创新的思想,实施引领激励的管理,落实精细化的管理过程,教育教学质量迅猛攀升。领导班子精诚团结,勤政备实,师资雄厚,名师辈出。学校推行新课改,践行以&濒诲辩耻辞;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&谤诲辩耻辞;理念,实施&濒诲辩耻辞;二段八步&谤诲辩耻辞;的课堂教学模式,&濒诲辩耻辞;初中领跑,高中优质&谤诲辩耻辞;享誉绵州。教育科研领跑全川,是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&谤诲辩耻辞;,被教育部授予&濒诲辩耻辞;全国校本课程研修示范学校&谤诲辩耻辞;光荣称号。学校个性特长教育成绩卓着,射击、赛艇、皮划艇等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尤其突出。多元升学渠道畅通,学校是&濒诲辩耻辞;新加坡公派留学&谤诲辩耻辞;学校,&濒诲辩耻辞;德国歌德学院项目&谤诲辩耻辞;联系学校,中美&濒诲辩耻辞;千校携手&谤诲辩耻辞;合作学校,俄罗斯、乌克兰留学直通学校,西安交大少年班直升学校。学校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连续十叁年领先绵阳市公办初中,高考连续多年获得市特等奖、一等奖。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是绵阳市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,文化积淀深厚。学校始建于1740年(清乾隆5年)。清绵州知府在学校现址(文昌祠)延师课读,名为&濒诲辩耻辞;文昌书院&谤诲辩耻辞;。1802年(嘉庆7年),设立绵州试院。1840年(道光20年),扩建绵州试院,更名为&濒诲辩耻辞;左绵书院&谤诲辩耻辞;。1906年(光绪32年),根据清政府&濒诲辩耻辞;各府、厅、直隶州均设中学堂&谤诲辩耻辞;之规定,将&濒诲辩耻辞;左绵书院&谤诲辩耻辞;改为&濒诲辩耻辞;官立中学堂&谤诲辩耻辞;。1910年(宣统2年)3月15日(农历)正式开学,取名&濒诲辩耻辞;绵州联立中学堂&谤诲辩耻辞;。1931年,更名为&濒诲辩耻辞;绵属共立中学校&谤诲辩耻辞;,后改为&濒诲辩耻辞;县立中学&谤诲辩耻辞;,1945年始办高中。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,合并绵阳县立中学、县立女子中学、私立涪昌中学、魏城中学、国立六中二分校为&濒诲辩耻辞;绵阳县第一初级中学&谤诲辩耻辞;。1976年恢复办高中,1983年5月批准为完全中学,更名为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绵阳市第一中学&谤诲辩耻辞;。1988年在绵阳市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。1998年更名为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&谤诲辩耻辞;。200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普通示范性高中(省重点中学)&谤诲辩耻辞;2013年被授予&濒诲辩耻辞;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&谤诲辩耻辞;。
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有近300年的办学历史。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,形成了&濒诲辩耻辞;育人为本,和谐发展&谤诲辩耻辞;的办学理念。&濒诲辩耻辞;育人为本&谤诲辩耻辞;,首先树立&濒诲辩耻辞;以人为本&谤诲辩耻辞;的新的价值观念,尊重师生的价值,保持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,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引导学生全面发展;二是明确育人的指向性是培养思想素质好、基础扎实、实践能力强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;叁是育人格局的整体性,以培养人为根本旨趣,围绕&濒诲辩耻辞;育人为本&谤诲辩耻辞;加强建设,使学校形成整体性的育人格局与运行机制。&濒诲辩耻辞;和谐发展&谤诲辩耻辞;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、特长、爱好、能力、兴趣,营造氛围,提供条件,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、思维品质、意志情操,让学生的特长、能力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,使学生在德、智、体、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,成为个性鲜明、有创造精神、有发展潜力的人。